基础医学与实验研究

  • 血小板对5种常见致病菌抗菌效果的比较分析

    刘二雄;王文婷;徐金梅;安宁;王雅芬;时洁芸;张玲玲;陈要臻;尹文;

    目的 比较分析血小板对MRSA、SE、SA、E.coli和CRKP 5种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效果,并对因DCD敏感性差异导致抗菌效果不同进行初步探索分析。方法 使用相同数量的血小板建立血小板和血小板裂解物分别与5种致病菌的共培养体系,通过观察菌液浊度、测定菌液OD_(600 nm)值和菌落计数,评价血小板和血小板裂解物对5种致病菌的抗菌效果;收集血小板与MRSA共培养后的上清蛋白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探索血小板发挥抗菌功能的重要抗菌蛋白;使用ELISA法检测血小板和血小板裂解物分别与5种致病菌共培养后上清中的DCD含量,初步分析血小板对5种致病菌抗菌效果不同的原因。结果 分别相比于对照MRSA、SA和SE,血小板和血小板裂解物分别与MRSA、SA和SE共培养12 h后,菌液浊度出现降低,且OD_(600 nm)值和菌落计数均显著降低(P<0.05),此后至24 h菌落计数保持不变;相比于对照E.coli组,血小板和血小板裂解物分别与E.coli共培养组的菌液浊度无明显变化,但OD_(600 nm)值出现降低(P<0.05),菌落计数降低至10~8 CFU/mL(P>0.05);而相比于对照CRKP组,血小板和血小板裂解物分别与CRKP共培养组的菌液浊度、OD_(600 nm)值和菌落计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蛋白组学结果显示,与MRSA共培养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重要蛋白:胶原蛋白、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整合素αⅡbβ3、血小板糖蛋白Ⅴ和Ⅳ均发生显著上调;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5种致病菌共培养后,血小板可分泌大量的DCD,且分泌的DCD含量均在3μg/mL左右。结论 血小板对革兰氏阳性菌MRSA、SA和SE的抗菌效果要优于对革兰氏阴性菌E.coli和CRKP抗菌效果,且血小板对MRSA的抗菌效果最好;血小板对5种致病菌的抗菌效果差异可能与DCD抗菌肽对5种致病菌的敏感性有关。

    2025年06期 v.38 747-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储存条件对长期保存PRP生长因子的影响

    齐清;李兆杰;吴琼;毛平平;孙杨子;栾建凤;王淑君;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在2年内,-80℃低温冷冻保存与4℃冷藏冻干保存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中相关生长因子释放浓度的变化,以期为延长PRP的储存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血细胞分离单采机对PRP进行单采(n=15),并将其分别置于-80℃低温冰冻条件下保存(F-PRP组)和4℃冷藏冻干条件下保存(FD-PRP组)。在第1、3、6、9、12及24月,通过ELISA法测定两组的生长因子PDGF-AA、PDGF-BB、EGF、TGF-β1、VEGF含量。结果 两组PDGF-AA与VEGF在长达24个月的时间内均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相比之下,PDGF-BB与TGF-β1在最初的12个月内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保存至24个月时其含量降低。EGF在前6个月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但自9个月起至24个月期间,其稳定性逐渐呈现下降趋势。比较F-PRP组和FD-PRP组,发现在冻干保存条件下,5种生长因子在各时间点与冰冻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或高于冰冻组,其中EGF各时间点冻干组浓度均显著高于冰冻组。结论 -80℃冷冻保存及4℃冻干保存均能长时间保存PRP,其中冻干保存方式对保存条件要求更低,且利于生长因子释放。

    2025年06期 v.38 759-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临床研究

  • “亚洲型”DEL孕妇免去抗-D监测的临床应用

    易品;欧子羽;孙肖霄;王明明;伍昌林;邵超鹏;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亚洲型”DEL孕妇与真阴性孕妇的临床抗-D同种免疫发生率,评估“亚洲型”DEL孕妇免于抗-D监测及RhD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8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165例经盐水法初筛为RhD阴性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吸收放散试验、DEL基因分型和基因测序等技术将孕妇分为“亚洲型”DEL组和真阴性组。在获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本研究对“亚洲型”DEL孕妇实施以下临床管理方案:免除常规抗-D检测、免于RhD免疫球蛋白注射和孕妇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待产后送检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检测。对真阴性孕妇实施常规管理方案。观察对比2组的同种免疫和HDFN发生情况。结果 在165例初筛RhD阴性孕妇中,经血清学检测和基因分型鉴定,最终确认42例为“亚洲型”DEL、9例为D变异型和114例为真阴性。在42例“亚洲型”DEL孕妇中,3例因接受RhD免疫球蛋白注射而导致HDFN检测阳性;其余39例在充分告知风险后免除抗-D检测,未接受RhD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出生后HDFN检测均阴性。真阴性组中,20例检测到抗-D,其中6例HDFN检测阳性。1例“亚洲型”DEL孕妇在输注2单位RhD阳性红细胞后,未出现RhD同种免疫反应。统计结果显示,“亚洲型”DEL孕妇发生抗-D同种免疫的风险显著低于真阴性孕妇(P<0.05)。结论 “亚洲型”DEL孕妇可免于常规抗-D检测,无需常规预防性RhD免疫球蛋白注射。

    2025年06期 v.38 76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肺移植患者术中输血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杨华莹;强新晨;孙玲玲;邵俊良;

    目的 通过分析肺移植患者围术期的基础资料、手术情况、实验室检查以及术中输血情况,探讨造成肺移植术中异体血液制剂输注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从而最终指导临床用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接受肺移植手术的319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术中输血情况分成非输血组(70例)和输血组(249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围术期实验室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分析术后预后(好转、未愈及死亡)情况。结果 2组患者经比较后,发现非输血组术前Hb(g/L)(144.41±17.66 vs 129.78±20.44)、术前Hct[43.25(40.23,47.5)vs 40.7(37,43.55)]、术前TBIL(μmol/L)[11.45(9.15,15.3)vs 9.9(6.88,13.33)]、术后PLT(×10~9/L)[(167.74±64.43 vs 132.37±54.84)]水平大于输血组,P值均<0.05;非输血组术前pCO_2(mmHg)[41.4(37.4,45.8)vs 45.3(40,52.48)]、术后TBIL(μmol/L)[25.45(17.68,33.95)vs 30.8(21.55,43.05)]、术后pH(7.41±0.09 vs 7.45±0.10)、双肺移植(例)[27(38.6%)vs 157(63.1%)]、手术时长(h)[5(4,7)vs 6.5(5,8)]、使用ECMO(例)[52(74.3%)vs 232(93.2%)]、术中出血量(mL)[600(500,800)vs 1 000(800,1 500)]水平小于输血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比较指标中P<0.1的项目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双肺移植、术中出血量、术前TBIL、术后PLT、术后TBIL、术前pCO_2及术后pH与是否输血呈显著关联(P<0.05)。非输血组和输血组术后好转及死亡人数的χ~2检验P值均>0.05,故2组患者预后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肺移植、术中出血量、术前TBIL、术前pCO_2是肺移植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且术中输血对术后PLT、术后TBIL、术后pH指标有显著影响,但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充分评估各项实验室指标及手术情况有助于临床更有效地制定输血策略。

    2025年06期 v.38 772-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血液制剂输注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姚祺敏;陈诚;王志成;夏荣;

    目的 了解血液制剂对不同程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22年12月的621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将输血患者分为重度意识障碍(GCS 3~8分,n=302)、中度意识障碍(GCS 9~12分,n=186)、轻度意识障碍(GCS 13~14分,n=133)3个组,对其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分析;以住院死亡率作为生存结局指标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72)及未死亡组(n=549)2个组,不同血液制剂输注量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红细胞(RBC)输注量评估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使用ROC曲线。结果 GCS 3~8分的患者在住院天数(21.73±15.89 vs 20.83±11.54 vs 15.5±7.76)d和RBC输注量(6.16±6.79 vs 4.67±2.81 vs 3.67±3.20)U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末次输血后的NLR、PCT、CRP、PT、Fib、FDP、DDI相较于首次输血前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RBC输注量、血浆输注量、PLT输注量及冷沉淀输注量均显著高于未死亡组(P<0.05),单因素(OR:1.541,95%CI:1.412~1.682)及多因素(OR:1.522,95%CI:1.362~1.7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BC输注量是影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输注血液制剂后预后因素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BC输注量可作为评估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指标(敏感度为0.708,特异度为0.812)。结论 血液制剂输注会影响不同程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炎症及凝血指标的改变,且RBC输注量可用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

    2025年06期 v.38 77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不同输血启动阈值对高龄重症监护病房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胡飞环;杨恒;张普山;李军;叶汉深;

    目的 评价高龄危重症患者在不同的输血启动阈值下的临床输血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老年重症监护室(ICU)行红细胞输注治疗且年龄>70岁的高龄重症患者共144例,按照不同输血启动阈值,将患者分为限制性输血组(输血前Hb<70 g/L)77例和开放性输血组(输血前Hb 70~100 g/L)67例。2组患者进ICU时做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预估死亡率和一般资料采集;收集记录患者在ICU内输血情况(输血前Hb、输红细胞总量及次数、输血后Hb)。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2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匹配,匹配后再进行临床转归的比较和分析。结果 PSM匹配后有52对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的限制性输血组与开放性输血组相比:2组患者的年龄、APACHEⅡ评分、APACHEⅡ评分>20分病例、预估死亡率、基础疾病发生率以及原发性疾病等2组间均具有可比性(P>0.05);2组患者在ICU内红细胞输注次数和输注量(U)分别为7.77±4.73 vs 12.19±10.41、11.64±7.65 vs 19.14±16.14(均为P<0.05),在ICU输红细胞前后Hb(g/L)为59.92±5.98 vs 77.44±8.60、77.88±17.21 vs 87.56±15.23(均为P<0.05);临床转归方面,ICU停留时间(d)39.56±36.80 vs 40.10±49.29、3周内病死率(%)21.2 vs 21.2、住院期间病死率(%)46.2 vs 53.9、APACHEⅡ评分≤20分病死率11.5 vs 1.9、重症感染发生率(%)78.8 vs 73.1、心力衰竭发生率(%)57.7 vs 44.2,肺水肿发生率(%)26.9 vs 19.2,2组患者之间均无差异(均为P>0.05)。结论 高龄ICU患者可以耐受更低的输血阈值,采取限制性输血策略,能够减少了输血总量,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并且取得与开放性输血策略相当的输血效果。

    2025年06期 v.38 782-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创伤患者相关监测指标对首日红细胞用量预测价值的探索

    杨劲;胡志航;蒋先孝;陈良;李海山;

    目的 分析急诊创伤患者入院前后早期监测指标和使用凝血/抗凝血药物与24 h内该患者输注红细胞的情况,寻找早期与入院24 h内使用红细胞量相关的指标,帮助临床判断输注红细胞概率和数量。方法 回顾性整理分析2022年1月—2024年3月重症医学科(ICU)收治117例急诊创伤患者资料,根据24 h内输注红细胞的数量按是否超过四分位数(Q1、Q2、Q3)分类分组,数值变量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联合预测概率,对入选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指标和联合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在输注红细胞是否超过Q1的分组中首次Hb和首次Hct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联合预测概率AUC=0.858(P<0.05);在输注红细胞是否超过Q2的分组中首次Fib、氨甲环酸、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创伤类别和初探主要创伤部位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联合预测概率AUC=0.966(P<0.05);在输注红细胞是否超过Q3的分组中脉压和创伤类别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联合预测概率AUC=0.944(P<0.05)。结论 急诊创伤患者入院前后早期监测指标和使用凝血药物情况对入院首日输注红细胞量有一定预测诊断价值,可以通过患者监测指标建立预警提示,尤其是稀有血型和供血紧张期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血液供应,减少因急诊创伤患者大量失血输血科(血库)供血不及时的事件发生。

    2025年06期 v.38 78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PEscore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预测的应用效果评价

    李君;王澜;谢怡华;陈子奇;赵刚;

    目的 评价血小板疗效评分(platelet efficacy score, PEscore)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预测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开滦总医院拟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485例,男性298例[(62.09±15.45)岁],女性187例[(59.17±16.52)岁]。收集患者诊断、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抗体等临床资料,调查本院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及影响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估PEscore预测模型的应用效果。利用115例临床病例验证PEscore模型实际应用效果,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485例病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29.90%(145/485);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不同诊断[淋巴瘤等,2组分别为55.32%(26/47)、44.68%(21/47)],既往血小板输注次数(≥25次2组分别为60.78%(31/51)、39.22%(20/51)、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阳性组2组分别为33.76%(53/176)、66.24%(104/157)]、血小板输注剂计量(×10~(11)/L)[>6组,2组分别为62.71%(74/118),37.29%(44/11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Escore预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76,截点、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9、90.59%、69.44%。临床结果提示:PEscore预测模型预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93.41%、准确度为92.17%。结论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较高,PEscore预测模型对于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预测效果良好,能够为输血前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2025年06期 v.38 797-8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调查研究

  • 红细胞Kidd血型分布及基因型特异性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相关性研究

    李菲;邱进;李慧君;马筱洁;赵铁锁;陈伟;

    目的 调查新疆地区Kidd血型系统抗原、表型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特点以及对冠心病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3年8月1日—2024年5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患者7 981例进行尿素溶血试验筛查Jk(a-b-)表型的标本,并进行三代基因测序(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TGS),对其中1 081例冠心病患者和1 021例健康体检人群,检测Kidd血型系统Jk~a、Jk~b抗原,统计表型频率分布并计算其基因频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做该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表达对冠心病患病风险的影响分析。结果 检出Jk(a-b-)表型标本2例,均为新的基因突变组合类型所作用产生;对2组表型分布对比分析发现Jk(a-b+)表型病例组(22.5%,243/1 081)高于对照组(18.5%,189/1 021),且病例组中各民族Kidd血型表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中回族的JK~aJK~b基因型频率最高为64.15%(34/53),而JK~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最高的是蒙古族56.31%(125/222),最低为汉族的45.71%(341/746),Jk~a抗原表达与冠心病患病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Kidd血型系统在新疆各民族间分布存在差异,Jk~a抗原表达可能对冠心病具有保护作用,为今后临床输血治疗及Kidd血型与冠心病相关性的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2025年06期 v.38 803-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南宁地区壮族献血人群IgA含量分布特征及对输血安全影响初探

    莫秋红;陈洋;赖铭霜;莫慧慧;何保仁;黄宝甲;唐艳娅;黄林宾;陈利民;

    目的 通过检测南宁地区壮族献血人群血浆中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含量,分析壮族献血人群IgA含量分布特征与规律。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对2 000份壮族献血人群的血浆标本进行吸光度检测,利用ELISA Calc回归/拟合技术程序计算标本中IgA的含量。结果 标准曲线显示ELISA检测血浆IgA含量具有较好的精确度。IgA缺乏的发生频率为0/2 000;不同性别人群中IgA含量分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含量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年龄较小(18~39岁)人群比年龄较大(40~56岁)人群血浆中IgA含量(mg/dL)低:5~89.99 mg/dL组,2组分别为(8.80%,176/2 000)vs(17.20%,344/2 000),90~450 mg/dL组,2组分别为(20.65%,413/2 000)vs(51.20%,1 024/2 000),>450 mg/dL组,2组分别为(0.45%,9/2 000)vs(1.70%,34/2 000),P<0.05;不同ABO血型壮族献血人群中IgA含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与血液Ig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_S=0.114,P<0.05)。结论 南宁地区壮族献血人群中未筛查出IgA缺乏症个体,血浆IgA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2025年06期 v.38 81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GLMM框架下广州成分献血者铁代谢动态变化及健康宣教效果研究

    陈晓文;李繁海;钟笔;刘光欢;陈锦艳;王淏;黎世杰;

    目的 探究广州地区成分献血者铁代谢现状,分析健康宣教对频繁成分献血者铁缺乏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 GLMM),对2024年1—7月广州血液中心261名符合献血条件的成分献血者开展180 d随访,以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铁饱和度(TS)为结局变量,分析性别、年龄段、180 d内献血次数等因素对结局变量的影响并建模。同时运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 GLM)重复测量分析,对其中55名献血者实施健康宣教,对比随访、健康宣教前后Hb及铁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差异并建模。结果 广州地区初次献血者与定期成分献血者Hb无显著差异,SF水平显著高于定期献血者(F=6.195,P<0.05)。GLMM模型显示,女性献血者Hb(T=-12.546)与SF(T=-5.829)降低更显著(P值均<0.05);各年龄段对Hb与SF变化无交互效应;180 d内献血次数与Hb变化无交互效应,SF含量随献血次数增加显著下降(以9次及以上为参照组,各组P值均<0.05)。健康宣教干预后,Hb无明显变化,SF含量较干预前升高(干预前后差值为-18.571,P<0.05),但与随访前相比仍呈下降趋势(随访前与干预后差值为23.068,P<0.05)。结论 女性、献血次数是影响成分献血者SF降低的主要因素。健康宣教干预可促进SF含量恢复。可通过延长献血间隔期并强化缺铁相关健康宣教,改善献血者铁缺乏状态。

    2025年06期 v.38 817-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经验与方法

  • 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全血中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Ⅸ活性的影响研究

    王贺贺;王甜甜;王杰;乔翠翠;刘薇;张雪芹;程彦;房云海;张心声;

    目的 考察全血采集后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Ⅷ(Factor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FactorⅨ,FⅨ)活性的影响,为选择最佳保存条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集本单位20名健康志愿者全血各16 mL,分装到8个枸橼酸钠抗凝管中。立即取2管离心后进行FⅧ、FⅨ活性水平检测;其余6管全血分别置于常温和低温条件下,在2、4、6 h分别取全血离心后检测FⅧ、FⅨ活性水平。以即刻检测的2管结果均数作为对照组,其它时间段为试验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血在常温和低温放置4 h, FⅧ活性都有较好的稳定性(116.53±25.95 vs 125.22±27.33,109.77±23.23 vs 125.22±27.33)(P均>0.05);在6 h时,FⅧ活性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108.65±22.92 vs 125.22±27.33,100.46±20.19 vs 125.22±27.33)(P均<0.05),但常温保存更接近对照组检测结果。全血在常温和低温放置6 h, FⅨ活性仍有较好的稳定性(97.14±19.48 vs 96.76±19.67,97.10±17.45 vs 96.76±19.6)(P均>0.05)。结论 采集后的全血标本,在常温或低温保存,4 h内检测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全血存放6 h, FⅨ的活性能保持稳定;但FⅧ活性显著降低。在6 h内全血中FⅧ活性在常温稳定性优于低温条件。

    2025年06期 v.38 824-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三种红细胞成分血储存期末溶血率的5年回顾性研究

    卢珍萍;刘福发;康美艳;吴宪彬;王燕婷;龙星;邱新璐;李津;

    目的 通过对本血站5年3种红细胞成分血储存期末溶血率回顾性分析,判断现有溶血率质量标准对本地区的适宜性。方法 收集本血站2019年1月—2023年12月共计720份3种红细胞成分血,检测项目为: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比容(Hct)、游离血红蛋白浓度(fHb),溶血率以国标0.8%作为对照标准,每年储存期末溶血率检测参数与此对比,观察检测参数的趋势变化情况。结果 去白细胞全血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2019年0.038±0.023 8、2020年0.049±0.039 5、2021年0.043±0.040 7、2022年0.049±0.030 7、2023年0.058±0.054 8;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2019年0.093±0.050 2、2020年0.086±0.049 5、2021年0.123±0.072 3、2022年0.122±0.052 1、2023年0.106±0.058 6;洗涤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分别为2019年0.127±0.038 2、2020年0.150±0.066 5、2021年0.121±0.052 2、2022年0.124±0.038 9、2023年0.128±0.044 3。结论 3种红细胞成分血储存期末溶血率均低于《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欧盟、AABB和美国的标准,3种红细胞成分血溶血率远低于国家标准,产品品控较佳,本地区3种红细胞成分血储存期末溶血率的质量标准可设定为<0.2%,可作为本地区的内控标准。

    2025年06期 v.38 828-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丙酮酸钠对人体红细胞储存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陈浩宁;苗琦;高强;孙鑫;梅舜瑜;王丽;连云;罗红林;周晨洁;李浩;

    目的 本研究构建了红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探讨丙酮酸钠对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影响。方法 随机取6袋去白悬浮红细胞(非传染性原因报废血液每袋均在采样后3d内),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NS)、阳性对照组(PS)、实验一组(SP1)和实验二组(SP2)。PS组加入H_2O_2溶液以诱导氧化损伤,SP1和SP2组在PS组基础上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丙酮酸钠(SP)。各组样本培养1h后,观察红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检测GSH、MDA、MetHb、ATP及Na~+-K~+-ATP酶活性。结果 显微镜观察显示,PS组红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损伤,表现为皱缩或棘形细胞,而SP1和SP2组红细胞损伤明显减少。SP干预提高GSH水平,降低MDA和MetHb含量,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ATP水平提升,Na~+-K~+-ATP酶活性增强,维持细胞膜稳定性,且SP2组(50mM)效果优于SP1组(25mM)。结论 丙酮酸钠可有效缓解红细胞储存损伤,主要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维持能量代谢及稳定细胞膜功能相关。SP可作为潜在的红细胞保存添加剂,提高输血安全性。

    2025年06期 v.38 833-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个例报告

  • 规避抗体对应抗原模式搜寻配合血小板的应用与分析

    吴少云;郑建勋;江素君;吴世泉;

    目的 探讨规避抗体对应抗原模式搜寻配合血小板的应用。方法 2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标本采用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筛查血小板抗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序分型技术测定患者HLA-A,-B位点基因型;采用Luminex技术检测HLA-Ⅰ类抗体。结果 2例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均为阳性。抗体特异性检测显示分别存在抗HLA-B65、A80、B13等抗体,以及存在抗HLA-A11、B52、A24等抗体,每例患者阳性抗体数量均为80种。应用规避抗体对应抗原模式成功搜寻到配合献血者分别输注给患者,输注后患者出血症状好转。结论 对于血小板基因库规模较小的中心血站,采用规避抗体对应抗原的配合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有效策略之一。

    2025年06期 v.38 839-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血型血清学检测专栏

  • Rh系统抗-c引起胎儿新生儿溶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陈鲁燕;向东;吕定丰;刘振云;朱心怡;陶栓;应琪明;梁伟;

    目的 总结1例Rh系统抗-c胎儿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HDFN)的实验室检测并进行文献复习,探究抗-c HDFN的特点。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患儿及其母亲的ABO血型、Rh分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不规则抗体及其效价,并对本实验室及国内外抗-c HDFN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抗-c与抗-D、抗-E引起HDFN的严重率。结果 患儿血型为B、CcDee, DAT阳性,血清和放散液均检测出抗-c,血清抗体效价为4;母亲血型为AB、CCDee, DAT阴性,血清中检测出抗-c,效价为128。20例抗-c HDFN案例中DAT阳性有17例,输血或换血的有9例,占45%(9/20)。严重率为:抗-c 47.60%(10/21)、抗-D 47.60%(10/21)、抗-E 31.30%(5/16)。结论 母亲妊娠和/或输血是产生抗-c等Rh系统同种抗体的主要原因。抗-c的预防管理应类同抗-D,对育龄女性输血要做好Rh血型5种抗原匹配输注以避免抗体产生,并重视孕妇产检Rh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鉴定,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2025年06期 v.38 84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综述

  • 肝移植输血的研究进展

    于晓超;徐荣华;

    肝脏移植手术为终末期肝病患者提供了新生的可能。在肝移植患者中,输血常是不可避免的治疗措施。然而,输血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严重情况下可引起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指征、血液学的微观特性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日益清晰。我们对肝移植输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肝移植团队在输血应用中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6期 v.38 849-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辐照血液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龙文蔚;王勇军;

    辐照血液为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A-GVHD)应运而生,保障了患者的输血安全。近年来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辐照血液的使用率不断上升,有关辐照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同时,除预防TA-GVHD外,辐照血液在解决其他临床输血问题中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就辐照血液在输血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展开综述,以期为实现安全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6期 v.38 85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血液质量管理

  • 英国血液紧缺应对计划主要内容介绍(一):英国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郭瑾;郭永建;王鸿捷;王勇;

    血液作为重要的资源,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和医疗业务活动连续性,鉴于其只能来自献血者的自愿捐赠,容易因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而处于供应紧缺状态。本文作为介绍“英国血液紧缺应急计划”系列文章第一部分,旨在对英国应急管理体系,尤其是卫生应急管理的情况进行概述。本文阐述了英国的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体系和机制体制、关于应急准备与实施指导意见的非法规性指导文件、以及负责应急协调与合作的跨部门多机构的地方韧性联席会议制度、英国政府能力建设、有关应急响应主体和应急指挥控制机制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详细介绍了英国卫生应急体系的法律基础和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应急准备、韧性和响应(emergency preparedness, resilience and response, EPRR)核心标准体系,并列举了相应文件。

    2025年06期 v.38 861-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