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妍;林雨薇;陈伟;田力;李玲;刘忠;
目的 光敏剂8-甲氧基补骨脂素(8-Methoxsalen, 8-MOP)联合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radiation A,UVA)作用(UVAP)诱导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铁死亡效果及免疫原性变化研究,并分析处理后对后续免疫激活的影响。方法 1)培养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使用8-MOP(100 ng/mL)和UVA(4 J/cm~2)处理B16细胞,照射后于恒温培养箱(37℃,5%CO_2)培养24 h。2)用CCK8(细胞增殖和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的死亡率。3)LPO(脂质过氧化物)、GSH(谷胱甘肽)检测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氧化损伤程度;用共聚焦显微镜对肿瘤细胞内的Fe~(2+)、线粒体膜电位(JC-1)、BODIPY 581/591 C11(脂质过氧化检测试剂盒)变化进行检测;WB检测GPX4、SLC7A11和NCOA4,以确定肿瘤细胞是否发生铁死亡。4)ELISA试剂盒检测肿瘤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1)、ATP、CRT(钙网蛋白)表达,评价肿瘤细胞免疫原性变化。5)将1×10~5个B16细胞以100μL皮下注射小鼠后背颈部皮肤构建小鼠黑色素瘤模型,提取荷瘤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并立即与照射后的肿瘤细胞共培养48 h,通过MHC-Ⅱ、CD11c、CD80、CD83流式检测DC成熟度的变化。结果 UVAP后,B16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61.39±6.823 vs 84.81±7.026 vs 100.0±3.996,P<0.000 1,P<0.01);且UVAP后确实会诱导B16细胞发生铁死亡,LPO、C11脂质过氧化程度增强,GSH耗竭,Fe~(2+)沉积和线粒体膜破坏,并且GPX4、SLC7A11蛋白表达下降,NCOA4表达升高,均符合铁死亡趋势。B16细胞免疫原性增强,ATP、CRT、HMGB1表达上升,DC成熟度增加(CD80:31.92±4.071 vs 19.77±3.177;CD83:21.40±4.787 vs 12.19±1.487,P<0.001,P<0.01)。结论 8-MOP和UVA联合作用会诱导B16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并且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释放更多肿瘤抗原,以促进DC的成熟,并更好地进行抗原递呈,实现后续免疫活化。
2025年08期 v.38 999-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刘思炜;肖玲;徐海霞;程佳乐;田力;刘忠;
目的 探讨铁死亡在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中的作用机制,评价特异性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疗效,为防治TRALI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二次打击”模型构建小鼠TRALI,通过生存曲线分析、肺组织湿干重比(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总蛋白浓度等指标判断建模效果。建模成功后首先明确TRALI中是否发生铁死亡,收集TRALI模型组、LPS组及Control组(n=6)标本,通过检测铁死亡关键指标[包括肺组织铁含量、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产物(LPO)及相关蛋白(GPX4、ACSL4)表达]进行分析。其次,增设Fer-1组评估其的防治效果,动态监测4组(n=6)小鼠存活率及临床症状,评估肺损伤程度,同时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以阐明Fer-1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 TRALI建模成功。相较于Control组和LPS组,TRALI组小鼠肺组织二价铁含量[(18.32±1.11)nmol/well]、MDA[(14.68±0.96)μmol/L]及LPO[(1.60±0.02)μmol/L]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伴随GPX4蛋白下调和ACSL4上调。Fer-1预处理可显著逆转上述异常:W/D降至4.01±0.43,MPO活性显著下降[Fer-1组(21 606±4 235)pg/mL vs TRALI组(30 724±2 616)pg/mL],Fer-1组肺组织总蛋白浓度较TRALI组下降了约40.8%(均P<0.01),以上指标变化均说明用药后小鼠肺损伤程度减轻。Fer-1干预后二价铁含量[(7.46±1.83)nmol/well]恢复至接近Control组[(5.48±0.70)nmol/well]水平,脂质过氧化水平检测进一步发现,Fer-1干预使MDA和LPO含量分别下降35.8%、29.4%(P<0.001),且GPX4、ACSL4蛋白表达水平恢复至近正常小鼠水平(均P>0.05)。结论 TRALI的进展与铁死亡激活密切相关,其特征为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积累及GPX4/ACSL4失衡;Ferrostatin-1通过抑制铁死亡通路显著减轻肺水肿与炎症损伤,提示靶向抑制铁死亡可能为TRALI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025年08期 v.38 1008-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通;连靖阁;赵明明;孔玉洁;尹丰;
目的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常伴有大量出血而需输血,但输注血液的贮存时间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本研究从外泌体角度探究新鲜血和陈旧血对TBI大鼠预后的影响,为优化TBI患者的输血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法分别提取贮存1周和5周去白悬浮红细胞贮存液中的外泌体,通过纳米流式、透射电镜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别鉴定外泌体的大小、形态和表面标志物。通过机械打击器损伤构建大鼠TBI模型,建模成功后,利用立体定位仪注射器分别给大鼠脑细胞外间隙注射贮存1周和5周悬浮红细胞外泌体,颅脑核磁扫描记录d1、3、7、14的脑水肿情况。通过磁示踪技术(示踪剂为Gd-DTPA溶液)分析TBI大鼠脑细胞外间隙的药物代谢水平,颅脑核磁每隔15/30 min扫描一次,共记录240 min,示踪成像图像以Dicom数据导入3D-Slicer软件进行分析。质谱技术分析1周和5周悬浮红细胞外泌体的差异蛋白,并进行功能预测,探究外泌体影响TBI预后的可能机制。结果 外泌体作用于TBI大鼠后,d1、3、7、14的脑水肿面积在5周外泌体组均显著增高,且d3为水肿高峰期。示踪剂的扩散体积显示TBI大鼠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TBI大鼠出现创伤性脑组织结构紊乱。5周外泌体作用于TBI大鼠后,与1周外泌体组及TBI组相比,120 min内的示踪剂扩散体积均呈增高趋势。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贮存5周的去白悬浮红细胞外泌体与1周相比,共有81个蛋白表达显著差异,其中93.83%(76/81)表达量增高,增高蛋白富集最多的信号通路之一是神经退行性变信号通路。结论 陈旧悬浮红细胞中的外泌体作用于TBI大鼠会导致脑水肿加重、细胞外间隙紊乱、代谢速度减慢;输注陈旧悬浮红细胞可能对TBI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2025年08期 v.38 1016-1022+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覃伟;李通;田力;
目的 通过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鉴定与RhE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多肽,为小分子多肽免疫预防RhE同种免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人工合成具有RhE抗原特异性氨基酸的1条多肽(FLWMFWPSVNSPLLRSPIQRKNA)作为靶目标,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将随机噬菌体十二肽库与人工合成的多肽进行体外筛选,通过2轮体外筛选和单克隆噬菌体ELISA鉴定后,进行扩增纯化。对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测序,推导出与RhE抗原特异结合的外源性多肽氨基酸序列,通过抗体抑制实验鉴定与RhE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靶向多肽。结果 利用噬菌体随机12肽库对靶多肽进行2轮淘选结果显示,与靶多肽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明显富集。从富集的噬菌体中随机挑取96个噬菌体克隆进行ELISA检测,结果显示23个与靶多肽有较好亲和力的阳性克隆,再次经过ELISA验证,其中13个噬菌体克隆的检测结果与初次鉴定结果一致,提示这些克隆与靶蛋白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将上述13个噬菌体克隆扩增,提取单链DNA测序分析,翻译获得5条氨基酸序列:THDRNNTPVWRF,TPYETIFDPRTS,TFWQMSADTQAL,AASSTLSIYPPR和SHDTRSPFTWGR。与抗-E抗体的竞争性抑制实验结果显示5个噬菌体展示肽与抗-E均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结论 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地鉴定出与RhE抗原特异性结合的5个小分子多肽,可能为将来小分子多肽预防HDFN提供研究基础,也为预防RhE抗原同种免疫提供新思路。
2025年08期 v.38 1023-10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章旭;周助人;黄旭颖;李丽春;李伟伟;侯萍;李晓丰;李剑平;
目的 探讨精准检测弱部分D15型方法及其对输血安全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微板法、间接抗球蛋白试管法和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法等多种血清学方法相结合检测RhD阴性和RhD变异型标本。RhD阴性标本采用全血直接PCR扩增方法筛选RHD基因,RhD变异型标本和RhD阴性筛选含有RHD基因标本进行RHD基因全编码区基因测序,确认其基因型,并结合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5 549例初次献血健康捐献者中检测到RhD阴性表型标本3 401例和RhD变异型标本156例,3 401例RhD阴性中检测到1 054例标本含有RHD基因,156例RhD变异型标本和1 054例标本血清学阴性标本采用基因测序技术共检测到89例标本含有RHD~*15(c.845G>A)等位基因。结论 血清学检测技术和基因分型技术相结合精准检测RhD血型,确保输血安全。
2025年08期 v.38 1030-1034+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魏玲;汪鹏;温机智;贾双双;姬艳丽;
目的 调查广东与贵州少数民族人群GP(B-A-B)杂交糖蛋白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536例广东与贵州少数民族人群(包括畲族、布依族、彝族、苗族、穿青人等15个不同少数民族)献血者全血标本,利用DNA提取试剂盒抽提基因组DNA;通过针对GYPB假外显子3的特异性引物,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HRM)分析方法对GYP(B-A-B)基因进行分型;对出现变异曲线的标本,通过Sanger测序法对GYPB假外显子3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536例少数民族标本中,仅发现了1种GYP(B-A-B)基因型,即GYP~*Mur/GYPB杂合基因型。本研究共检出49例GYP~*Mur/GYPB携带者,其中畲族15例(15/162,9.26%)、布依族18例(18/113,15.93%)、彝族3例(3/79,3.80%)、穿青人3例(3/45,6.67%)、白族2例(2/42,4.76%)、苗族3例(3/40,7.50%)、水族1例(1/12,8.33%)、仡佬族2例(2/12,16.67%)、土家族1例(1/8,12.50%)、侗族1例(1/6,16.67%)。在8例回族、5例满族、2例蒙古族、1例瑶族和1例黎族人中未发现GYP(B-A-B)杂交基因。此外,在6个变异曲线标本中,发现了4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结论 GP.Mur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常见的GP(B-A-B)杂交糖蛋白。GP.Mur在不同少数民族群体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在GP.Mur频率较高的人群中,应将GP.Mur表型红细胞纳入抗体筛选细胞中。
2025年08期 v.38 1050-1055+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冯智慧;迟晓云;胡彬;刘丽;李大玮;逄淑涛;
目的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固定献血者红细胞多血型系统抗原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信息化软件构建“固定献血者红细胞基因数据库”(简称“数据库”),探究“数据库”在红细胞精准输血领域的意义与应用价值。方法 以TaqMan-MGB法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改良的U型微孔板方法,对9 426例固定献血者的RHCE、MNS、FY、JK、Lewis、P1PK血型系统中的15个抗原[C、c、E、e、M、N、S、s、Fy(a)、Fy(b)、Jk(a)、Jk(b)、Le(a)、Le(b)、P1]开展检测。借助信息化软件,“数据库”与整个血液供应链总库存数据库进行了整合,实现对固定献血者及患者信息、检测结果、固定献血者特定抗原筛选、供患分级抗原匹配以及稀有血型献血者信息的管理。结果 TaqMan-MGB法通过相同的PCR扩增程序在单个反应孔内完成一对对偶抗原(C/c、E/e、M/N、S/s、Fy~a/Fy~b、Jk~a/Jk~b)的检测,既能为医疗机构提供患者检测方案,也为采供血机构的献血者检测提供高通量解决方案;在血液供应链中,基因分型红细胞占红细胞总库存比例为13.2%(721/5 462 U),其中捐献2 U占比95.34%(348/365);可以满足医疗机构94.06%(443/471 U)配合性输血需求;此外,“数据库”实现了对稀有血型献血者的有效管理。结论 “数据库”的建立,推动了输血相容性检测从传统血清学方法向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变,有力促进了供患红细胞多抗原匹配的精准输血策略的落地实施。
2025年08期 v.38 1056-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崔丹荔;刘不尽;邹海曼;尹鹏为;卿芸;代华友;吴思其;杨俊鸿;黄霞;
目的 通过分析疑难交叉配血案例,探讨不同配血次数患者的临床特征、意外抗体种类及其对免疫风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方法 搜集92家医疗机构2022—2024年间的疑难交叉配血标本资料,根据3年间配血次数分为3组,统计分析疾病类型、血液系统疾病分布、同种抗体检出率及抗体类型比例。结果 858名患者中,按照患者3年间疑难交叉配血次数分为3组,分别为配血≥5次(8.28%,71/858)、配血2~4次(28.21%,242/858);配血1次(63.52%,545/858)。配血5次的患者疾病类型分布较为集中,有71.83%(51/71)的患者为肿瘤患者或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患者,而配血2~4次和1次的患者疾病类型分布则较为分散。对其中249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情况分析发现,3组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占比最高,分别为31.43%(11/35)、35.37%(29/82)、37.88%(50/132)。配血≥5次组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4.29%,5/35)、地中海贫血(14.29%,5/35)并列为占比第2高病种,而配血2~4次、配血1次组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占比第2高病种,分别为20.73%(17/82)、24.24%(32/132)。54.66%(469/858)的患者检出同种抗体,其中Rh血型系统抗体检出率最高,3组中均超过半数。同种抗体/同种抗体加自身抗体检出率依次为配血≥5次组(70.42%,50/71)>配血2~4次组(54.96%,133/242)>配血1次组(52.48%,286/545)。结论 多次疑难交叉配血患者同种抗体产生风险上升,特别是在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针对疑难交叉配血案例的处理,建议优化配血流程,实施个体化输血计划,并加强临床输血科与血型参比实验室的技术能力,以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2025年08期 v.38 1063-1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杨俊鸿;徐庆;朱文钦;唐飞;何汝汝;卢珍萍;叶柱江;钟发德;吴刚;冯国强;郭晓婕;曾嘉;黄霞;
目的 对74家血站收集的2020—2023年献血者晕厥性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 DRVR)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预防晕厥性DRVR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采集2020—2023年监测哨点的献血不良反应数据和献血者基础数据。对晕厥献血者特征及报告发生率、诱因、持续时间、是否伴发外伤及其发生时段、门诊就医、住院就医等处理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分级等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3年共收集献血不良反应45 966例,其中,晕厥性DRVR 1 665例,占DRVR不良反应的3.72%。晕厥性DRVR报告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18~22周岁年龄组最高;女性献血者高于男性献血者;初次献血者高于再次献血者;社会团体献血者低于高校和个人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献血地点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前3位的诱因分别为紧张、疲劳和晕针/晕血。在晕厥献血者中,60.36%(1 005/1 665)发生在采血时,87.63%(1 459/1 665)持续时间<60 s, 5.05%(84/1 665)伴发外伤。57.14%(48/84)的外伤发生在离开采血现场后。95.50%(1 590/1 665)未经治疗完全恢复,严重程度分为1级;4.02%(67/1 665)经门诊治疗恢复,严重程度为2级;0.48%(8/1 665)经住院治疗恢复,严重程度为3级。结论 通过对晕厥性献血者进行数据分析,可以为制定献血者安全策略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38 1071-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邹彬彬;胡情;孙妮;康香梅;胡婷婷;范菲;赵飞雪;
目的 了解湖南省2022—2024年献血者人群中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感染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湖南省14个地州市血站近3年的1 830 342名献血者进行抗-HTLV-Ⅰ/Ⅱ筛查,初筛反应性标本同时进行Line Immuno Assay(LIA~?)/MP-蛋白免疫印迹、 RT-PCR核酸检测。对HTLV确证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2022—2024年,湖南省抗-HTLV-Ⅰ/ⅡELISA初筛阳性率为1.36/万(249/1 830 342);确证阳性率为0.20/万(37/1 830 342),确证阳性在初筛反应性献血者中占比为14.86%。HTLV确证阳性献血者随访成功率仅为18.92%,HTLV不确定献血者随访成功率为54.17%。结论 岳阳、娄底、邵阳、益阳、株洲5市HTLV确认感染率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0.20/万)。郴州、永州、张家界、湘西4市为本省低流行区域,感染率为0。整体随访成功率较低,随访工作面临较大困难和瓶颈。HTLV全面筛查及确证随访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血液安全检测策略和风险预警机制,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2025年08期 v.38 1077-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力;邓雪莲;周磊;刘丹;臧亮;
目的 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的感染情况,为本地区血液安全筛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3年12月—2024年2月大连市血液中心的献血者血液标本完成常规血液筛查(ALT、HBsAg、抗-HCV、HIV Ag/Ab、抗-TP、HBV/HCV/HIV NAT)后,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HEV Ag,对反应性标本进一步做HEV RNA、抗-HEV IgM、抗-HEV IgG检测并对HEV Ag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总共3 277份献血者标本中检出6份HEV Ag重复反应性标本,反应性率为0.18%(6/3 277)。HEV RNA、抗-HEV IgM、抗-HEV IgG检测均为非反应性;追踪随访6例献血者成功随访到1例,在首次检出HEV Ag反应性后d218,HEV Ag、HEV RNA、抗-HEV IgM、抗-HEV IgG均为非反应性。结论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EV抗原筛查反应性率较低,HEV Ag CLIA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但存在一定的假反应性,若能提高检测的特异度,并联合NAT技术,对献血者采取选择性筛查HEV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38 1083-1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艳彬;郝连军;张慧贤;孙叶;李聪雅;唐昆;唐晰;
目的 设计不同浓度梯度的HBV DNA能力验证和系统比对标本,分析其在PCR检测系统的检出情况,评估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和检测系统间的差异,对参加的实验室提出质量持续改进建议。方法 以随机编号的3组能力验证标本(HBV DNA参考浓度分别为:<2、7.5、30 IU/mL)为检测对象,以省内11家血站实验室核酸检测数据为来源,先后以检测系统、实验室分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3组标本的检测数据以检测系统和实验室为条件进行统计分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不同检测系统和实验室检测与预期结果符合率呈现升高趋势:38.89%、85.90%、100.00%;相同系统在不同实验室表现有一定差异。结论 不同实验室、不同核酸检测系统的检出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血站实验室需在熟悉检测系统检测性能的基础上规范流程、加强质量管理和数据分析,同时加强实验室干扰因素的控制,持续提升血站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
2025年08期 v.38 1089-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